□ 姚志鸿 李毕 朱春杨
当前,低空经济正从“概念热”走向“产业实”,成为经济跨越增长的新动能。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,把握好“多主体、多层次、多维度”的三大核心关系,将成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
一是要厘清“区域间”的协同关系。当前,低空管理存在碎片化问题,亟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与协同机制。纵向建立“国家—区域—地方”三级体系:国家层面侧重顶层设计,建议出台《空域管理法》及配套细则,统一空域分类标准、运行规则和安全要求;区域层面建设协同示范区,推进空域划设、审批流程、监管标准一体化;地方层面推行“省级统筹+城市节点”模式,省级定细则建平台,城市抓具体服务与执行。横向推动长三角、大湾区等区域构建发展共同体,设立低空协同运行中心,建设互联互通的低空飞行服务平台,解决跨省市、跨军区的空域使用、飞行审批、应急处置等问题。
二是要构建好“体系化”的运行关系。通用航空受空域管制严格、研发成本高等制约,长期呈“点状”发展。以无人机、eVTOL为代表的低空航空器催生了城市通勤、即时物流等新业态,成为破局关键。对此,应构建多层次协同体系:运输体系上,建立“干—支—末”网络,干线层由通航飞机承担跨区域运输,支线层依托大中型无人机实现区域内物流集散,末端层运用中小型无人机完成精准投送。基础设施上,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并向低空综合枢纽转型,集成能源补给、数据交互、飞行调度等功能,实现传统设施与新基建的兼容升级。
三是要利用好“空地间”的交互关系。动态层面,低空飞行与地面环境存在密切交互,传统航图难以满足复杂环境感知需求。因此应构建空地融合“三维动态系统”:一方面,集成厘米级三维地理信息,标注建构筑物、净空等数据;另一方面,部署物联设备实时采集临时施工、突发障碍等信息。静态层面,将低空交通纳入综合立体交通规划,整合低空航路、起降场等设施,激活现有交通枢纽、楼宇屋顶等存量设施,形成“地面支撑低空、低空反哺地面”的发展格局。
(作者单位:昆山市交通运输局)配资方式
胜亿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